张一元茶庄,望名生义,创始人肯定是一位张姓人士。这位张老板原籍安徽,名叫张文卿,父亲是一个茶农。安徽自古就是茶叶之乡,当地很多人带着家乡的特产游走全国,以此为生。1884年,17岁的张文卿来到北京的一家茶行做学徒。勤快的人总是进步得快,三年以后,出师后的张文卿成了茶庄的管账先生,开始和l司行的人打交道,编织自己的人际关系网。1896年,张文卿已经攒下了一些积蓄,踌躇满志的他辞别师父,在花市大街找了一块地盘,弄了两条长凳、一块铺板,摆上几个茶叶罐子,然后看看黄历,找了一个吉利的日子点上爆竹,茶叶摊就开张了。花市大街经常有集市,爱凑热闹的人们常来这里遛弯闲逛,而且总不空手而归,所以张文卿的生意并不坏。张老板本着实惠便宜的宗旨拼配茶叶,很得小老百姓的青睐。他又在茶摊前摆上茶壶和茶碗,请顾客在买之前先亲口品尝,如果觉得满意再购买。抛开茶叶的质量不说,单是这种宣传方式就很得人心。直到今天,张一元茶庄仍然保持着“先品茶、后做生意”的优良传统。
1900年,腰包比较充实的张文卿开始扩大自己的店面,他在花市大街买下了一家烟铺,将店面粉饰一新,重新开张,茶摊变成了茶庄。张文卿将茶庄取名为“张玉元”,“张”表示这是张氏人的生意;“玉”是玉茗的简称,唐朝茶叶专家陆羽在他的《茶经》中用玉茗代指茶叶;“元”代表一;三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就悬“张家人开的第一等的茶庄”。张老板在店名上引经据典,没少花心思,希望能够生意兴隆。1900年,八国联军扫荡北京城,洋鬼子们对东方人热衷的“树叶子”无福消受,也没什么兴趣,张玉元茶庄因此躲过了一劫。所以当北京城的其他商家重整家当时,张老板只是收拾一下散落一地的茶叶,就继续发展自己的事业了。没几年功夫,张玉元茶庄在京城已经小有名气了。
花市大街的生意固然很好,但是张文卿还是向往寸土寸金的前门一带。1908年,张文卿在前门外的观音寺寺路南置办了一家店铺,开了第二家茶庄,并命名为“张一元”,“一元”取“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意思。观音寺附近妓院很多,这些地方需要大量的茶叶招待嫖客们,为了争夺市场,张一元茶庄的伙计经常给妓院的管账先生们送上好的茶叶。一来二往,管账先生们也不好意思白吃白拿,茶庄的生意自然京到手了。
1912年,张文卿又在大栅栏开了第三家买卖——张一元文记茶庄,“文”就是张文卿的“文”,即区别于前两家茶庄,又表明这一家才是正宗的张氏茶庄。 想来也不奇怪,能在大栅栏站住脚的店面,对东家来说是值得炫耀的。从此,张文卿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到了文记茶庄上。但是人们仍然习惯称这家茶庄为“张一元”。茶庄主张“不怕没人买,就怕人买缺”,所以货色准备得非常齐全。1925年,张文卿亲自程福建办了一家茶场,张一元开始自己熏制茶叶。茶庄熏制的花茶色淡汤清、味道独特,很快就在顾客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到了1930年左右,北京城内大多数的茶馆、澡堂、戏院等地方都成了张一兀茶庄的客户。不但如此,天津、河北、内蒙古和东北三省都有张一元的市场,它成了畅销中国北方的著名品牌。茶庄除了茶叶质量好、价格便宜之外,还十分重视媒体的作用,尽管生意很好,仍然舍得花钱在报纸、电台上做宣传。茶庄还在店门口挂上高音喇叭,播放歌曲和戏剧,估计张一元是全中国第一家用大型音响招揽顾客的商家,这种赶新潮的勇气很是值得写上几笔来称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