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人是继拜太岁之后另一项迅速冒起的本土风俗,而鹅颈桥俨如是打小人的胜地,一年到晚都有拜神婆坐镇等候光顾。以前的人只在惊蛰打小人,他们认为这天蛇虫鼠蚁和“小人”纷纷“苏醒”出动害人。但今天的都市人长年受各种事情困扰,有些等不及惊蛰再临,便借助打小人来化解心中的压力了。
传媒一窝蜂报道鹅颈桥的打小人盛况,令人以为全港只有该处打小人,其实不少旧区和庙宇仍保持这风俗。像上环太平山街一处三叉路口,附近的广福义祠安放许多灵位,有说阴气较重,而三叉路口煞气大,可以克制,因此是打小人的理想地方。光顾者是街坊或路过的人,他们向街档买肥猪肉等物品,再付钱给拜神婆,最后打赏另一个帮忙祭白虎的人,总数还是比鹅颈桥那边便宜。
这项传统特色的习俗由广东人带入香港,内地曾经式微一段时间,现在开始复兴。有人建议将此风俗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那些拜神婆来自不同地方,作风各异,近几年还出现另类的打小人方式,以迎合一些善信心理,故有必要先深入研究,以确定那种模式较为传统。
在惊蛰当天,鹅颈桥一带出现了三、四十档打小人的神坛,周围挤满大批男女等候光顾,拍打之声此起彼落。同一时间旁边又有许多好奇的市民和游客拿着相机拍照,那些拜神婆顿变成了镜头下的“表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