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18岁那年结的婚,婚后不久,祖父因悲伤过度,导致精神失常,我们无法在家生活下去,只好搬家,前后连续搬了7次家,我们8个兄弟姐妹都不是在一个地方出生的,直到解放前,我6岁的时候,我们才搬回了老家去住,在搬家过程中,我失去了两个兄弟和7位亲人。没人能够理解我们那时生活的艰辛。”魏老师一脸的凝重。
家庭的贫困并没有打断魏恒斌对书画的喜爱。由于家里买不起灯油,魏恒斌就经常用松节油去当灯照明,练习书法;买不起纸墨,就用树枝和筷子在地上写,“那时的我,不渴求吃得饱、穿得暖,只想能拥有一支毛笔和几张毛边纸。”
由于魏恒斌长期在晚上用松节油点灯熬夜练习书法,他的眼睛视力在缺少光明和被松节油灯冒出的浓烟熏烤下逐渐变差,到高中毕业时,视力由1.5降到了0.2,直到现在,双眼虽然动了复明手术,但一旦长时间忙于创作的话,眼睛就会疼痛难忍。
凭借着聪明的智慧和一手好字,魏恒斌在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就小有名气,上小学一、二年级时,过春节就给邻居写春联。1952年春节给一户姓刘的人家写春联,刘大伯给了他2元钱(当时是2万元),魏恒斌用这钱全部买了笔墨,父母知道后高兴极了,鼓励他继续努力。
1963年,20岁的魏恒斌高中毕业参加高考,因失误而没有考上。回到农村后,白天参加集体劳动,晚上对社员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每晚11点以后回家。他一边复习功课,一边练习书法,经常到凌晨四、五点才上床休息。这样,他的视力更差。
1965年,对于魏恒斌来说,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年。那年的高考,魏恒斌第一志愿报考湖南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考试结束后,魏恒斌就回到家里继续一边支教一边练习书法,等待高招录取通知书,就是这个“录取通知书”发生了一件让他难以忘怀的事。
“那时,魏恒斌在家里左等右等就是没有等到录取通知书。直到8月30日早晨7点多,魏恒斌正挑着一担土灰上地里种荞麦,他的一位侄孙女急匆匆地从30多华里的外县赶来,把录取通知书递到了魏恒斌的手中,万分激动地说“好多人围着看一张东西,我也掺合着去看,一见魏恒斌三个字,就知道是叔公的。离入校报名注册日期只有两天了,所以没天亮就跑过来了!”
湖南师大是9月1日开学,报名截止时间是8月31日。时间如此紧促怎么办?魏恒斌家里人兵分几路,有的卖粮办迁移户口,有点凑学费当天就急匆匆地往学校赶。8月31日下午5时,到了学校,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涯。
学校每月只发13块钱,生活费12元,零花仅1元,真让魏恒斌捉襟见肘。无钱买笔墨,就把同学、朋友寄来的信纸,翻来覆去练字,用5分钱一支的毛笔蘸着水在玻璃板上写,用棍子在砂盘中练腕力,用指头在自己膝盖上练笔韵,用筷子和钢笔壳当毛笔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