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百货10多家,保留下来的,只有我们。”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承包建成百货的李经理很清楚,作为一种并不“与时俱进”的商业业态,老字号和老顾客是建成百货能够存活下来的惟一优势。建成百货销售的商品都是从国内大厂家进的货,如今,在店内的柱子上,还能看到上海“金香”牌、青岛“翠利”牌这样的字眼,至于“中华老字号”、“最佳单位”、“放心店”等金色牌匾,更是随处可见。
承包建成百货以前,李经理便是建成百货的员工了。如今坚守在这里的10多名店员,和她一样,都是地地道道的老建成人,工龄基本上都有30多年。他们的年龄多在50-60岁之间,最美好的青春时光,都消磨在了这里。
纺织、针织、日用、家具、鞋帽、文具、五交……这是“各柜台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对柜台的分类,这个画在木制黑板上的表格,隐藏在建成百货商店所在骑楼的二楼,破旧而灰暗的楼道口。
“这里是存放布料的仓库,这里是办公室,这里本来是天井,被封了起来。”下午4点,50多岁的李经理刚刚在二楼休息室里从午觉中醒来,面对记者“到二楼看看”的不情之请,强打精神做着引导和介绍。这是一个干练的妇人,只是面对媒体频繁的造访,神情里有了些许疲倦和漠然。不过,当相机镜头对准她和画着“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的黑板时,她很快地挺直了腰,眼里也有了熠熠的神采。
或许,当指尖轻轻划过这块并无生气的黑板时,她触碰到的,却是曾经承载其上的青春岁月?
“以前国营店很吃香的,现在不时兴啦。”有着35年工龄的林大妈说,自己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不过呆在家里也是闲着,这里的活也不算太累,所以还是守在了建成百货。
虽然从国营改为私营已有不少年头,坚守在这里的大妈大叔级店员,却仍然不自觉地保留着“国营式”的“范儿”。
冬天是建成百货的旺季,有颇费周折找来这里买热水袋的,有给快出生的孩子准备棉胎的,有来扯布料量身定做寿衣的老人,也有按尺寸定做被套的年轻人……不过,无论面对哪一类顾客,建成百货的大妈大叔们,都保持着距离——不那么热情,对产品没有主动的介绍,只有被动的回答;也并不拒人于千里之外,只要你提出需求,尽量满足便是。因此,口角成了这里时常发生的一幕——买的人认为受到了怠慢,脸红耳赤地恼怒着;卖的人不急不缓,也不辩驳,只是把本来就显冷的面孔结成一层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