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士林家族的天津情结(五)
“我父亲能说流利的德、中、英、法4国语言。他很勤劳,每天是店里上班最早的人,5点钟就起床去烤房指挥雇员干活。晚上商店关门以后,他是最晚上床的人。他做的辛苦又会经营,在天津的事业很快地就发展起来了。
“那时候店里的中国雇员多达六十个人。虽然那时候我还很小,但我的记忆力很强,记得爸爸总是说中国员工很优秀,勤劳、聪明,学习技术心灵手巧。他们拿的工资比在别的小店要高,伙食也不错,所以他们很敬业。中国雇员中的高级厨师和主管,公司还给他们买房子。
“由于中国雇员认真学习西餐技术,店里始终保持一丝不苟的正宗大菜和西点。当时的老主顾们这样评价:起士林是品质的象征。
“那时候公司的气氛特别好,营业规模越做越大。公司拥有的餐具同时可供2000位客人使用。牛肉啦,奶酪啦,做面包和蛋糕的原料啦,都是从新西兰、香港那边运来的。每天不仅店堂客满,许多欧洲人、大公馆也都从我们公司订餐,公司派出厨师、侍者去给他们做大派对。”
他说到这里,似乎是怕我们不相信他的话,忙着打开录像机,给我们放映了一段小电影。由于年代久远,这部黑白拷贝上面发出沙沙的杂音,闪着点点“雪花”,人物也都跟卓别林无声电影那样一蹦一蹦的,但它忠实地记录了当年起士林老店的盛况。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半个多世纪,保存下来实属不易。
影片把我们拉回到上个世纪初的天津城,起士林西餐店的门脸、店堂进进出出的中外绅士淑女们……拥有400个座位的屋顶花园、三人小乐队、大派对的豪华场面……镜头转向了厨房和面包房,戴白色高帽的厨师们在忙碌,烤炉跟前有七八个中国赤膊大汉,轮流用丈把长的工具把面包运进运出……
对于这些光膀子劳作的中国工人,威诺•起士林先生怕引起我们误会,特意解释:“他们不是奴隶,看,他们都很胖!”
我已注意到烤炉工们大都膀大腰圆的,其中有个大胖子工作特别卖力气,于是笑道:“看来店里的职工伙食确实不错!”
这部小电影实在是一份宝贵的史料,我向主人询问:“您能否拷贝一套送给我们?”
德国人很直爽,他不加思索地致歉:“对不起,我想等我回天津的时候,把它作为礼物送给起士林大酒店,不能先送给您的原因是我要给他们一个惊喜!”
看来,他心中的这个愿望已经存积很久了。
能为天津发现这份绝版影片资料,我心里也很高兴。再说,反正我们已经先睹为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