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一个老字号都有一部创业史,都是一个行业发展的历史见证,它们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交融在一起,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元素。
假如时光倒退几十年,每到逢年过节,殷实的老沈阳人会到吉顺丝房买个绸缎,到中和福茶庄买些茶叶,或许再到生生相馆照张全家福……那些耳熟能详的老字号,曾经是沈阳人嘴里的“时尚生活”。
创业不易守业更难
老字号总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这是由于大多数老字号起步于家庭作坊。而让它们能够数百年不倒的秘密,往往就是手工操作积累起来的技术、工艺和经验形成“祖传秘方”。
来自于血缘关系的凝聚力,使得别人无法掌握这种一脉相承的独家手艺,即使仿效也只能是“形似而神不似”。老字号的“绝活”既保持了产品的独特性和经久不衰,也成为扩大生意、招徕顾客的一大法宝。
纵观沈阳部分老字号的创业史,你仍能体味“创业不易守业更难”乃商界的亘古规律。
上世纪80年代,民俗专家齐守成曾对沈阳市的老字号进行了调查。在他所著的书中,收录了沈阳26家商业、饮食服务业的老字号。如今他心情复杂:“这26家老字号都是百年老店。我当时走访时26家老字号多在营业,但今天一部分老字号有的已经倒闭;有的退守于小胡同中,步履蹒跚;有的则是失去特色,缺乏活力。 ”
新中国成立前,沈阳老字号集中的地方还有北市场地区,上个世纪20年代起,北市场商贾云集。金店、丝房、戏院、饭馆、浴池、当铺等数不胜数;说书的、唱戏的、摔跤的、卖艺的无奇不有;同时,也涌现出三合盛包子、顺发园锅烙等数十种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
而民间流传的“三春六楼七十二店”,也印证了沈阳老字号曾经的盛极一时。如今,许多老字号需从史料记载中才能找到痕迹,在老字号渐行渐远的身后,既有历史的客观因素,也有自身经营的原因。
相同前世不一样今生
岁月总是大浪淘沙,有的老字号与时俱进,从辉煌走向辉煌;也有的老字号走向衰微,甚至消亡。沈阳老字号,正在经历“一样的前世,不一样的今生”。
2006年,商务部重新认定首批“中华老字号”,沈阳萃华金店、老边饺子、甘露饺子、马家烧麦、宝家园菜馆仅5家上榜。而北京这一数字超100家,杭州甚至更多。
沈阳市服务委陈宝生回忆说:“商务部认定首批‘中华老字号’,沈阳报了12家获批5家,后来开展第二批申报时,沈阳报了18家,但由于认定和评审需要过程,这一批迟迟没有公布。 ”
5月27日下午,记者颇费一番周折,才在沈河区小西路的一条胡同里找到胡魁章笔庄,门店约30平方米。胡魁章笔庄传统手工艺生产的毛笔被誉为我国三大名笔之一,承载了许多老沈阳人的记忆,如今藏身于小胡同一隅,门庭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