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人曾有“头戴马聚源,身穿瑞蚨祥,脚蹬内联升……”的顺口溜,透出一种对体面生活的羡艳,“老字号”曾经的辉煌以及在百姓心目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同仁堂、月盛斋、东来顺、全聚德、馄饨侯……这些与北京人生活牵连相融的百年老店,实则已变成一种文化符号,嵌入“老北京”的社会心理结构,形成一种自己所赖以生存发展的浓郁文化氛围……
同仁堂:“全世界的中药店”
当电视剧《大宅门》在荧屏热播时,人们对“同仁堂”的了解似乎又多了一层。同仁堂何以名满天下?“吃同仁堂的药放心。”年过八旬的王大爷对此深有感触,“去年北京闹非典,我来这配一副预防的中药。等了老半天都拿不到,开始大伙都埋怨,还以为是他们要留着涨价。后来才知道是人家为了等到合格的原料到货后才给抓药。”王大爷说:“就仗着这份仁义,同仁堂就能做天大的生意!”
在许多老北京人眼里,同仁堂的命脉就在这个“仁”上。同仁堂不管炮制什么药,都是该炒的必炒,该蒸的必蒸,该灸的必灸,该晒的必晒,该霜冻的必霜冻,绝不偷工减料。像虎骨酒和“再造丸”炮制后,都不是马上就卖,而是先存放,使药的燥气减少,以提高疗效。虎骨酒制成后要先放在缸里存两年,再造丸要密封好存一年。
仁行天下不厄。北京人买药,爱进同仁堂;外地人到北京旅游观光,也爱到同仁堂看看这百年老店。如今同仁堂在其落户的9个海外国家和地区,几乎都是当地最大的中药店,而且装潢讲究,体现出中华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气息。在台北新店里,有不少顾客感言:“来这买药,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特别是其中这些历史和文化展区,看起来就像一个中药文化博物馆。”作为一个生产中药产品的中华老字号,同仁堂将海外开店、中医药史展示、中医坐诊与售药相结合,通过给消费者一个直接了解中药的环境,增强其对中药的信任和用药习惯。它带给消费者的不只是一种产品,而是一种文化———重义、爱人、厚生的文化。同仁堂今天蒸蒸日上,去年出口总额达1720万美元,居全国同行之首,预计今年的出口额将突破2000万美元。这是人们对它“仁”的丰厚回报。
吴裕泰:“半生喝茶,一世情缘”
“半生喝茶,一世情缘。”这是北京众多茶友对百年老字号吴裕泰茶庄的高度评价,也是吴裕泰茶庄以茶会友的真实写照。即将迎来117岁生日的“吴裕泰”近期发布了一则“寻人启事”,寻找散落在京城的老顾客,与他们同庆9月28日的生日和中秋佳节。
现在排大队买东西的情况已不多见了,可北京有一座茶庄总是长龙不断,新茶上市、节假日里更是客流如织,堪称东城一景。这就是吴裕泰茶庄。茶庄的顾客大部分是回头客、老主顾。有的家庭几代人都喝吴裕泰的茶叶;有的顾客离开了京城,仍坚持邮购该茶庄的茶叶。一位黑龙江的顾客,在北京工作时喝了几十年吴裕泰的茶,退休后回到老家仍然惦记着。他写信来询问能否为他邮寄,吴裕泰满足了他的要求。老人非常感动,复信说:“见茶如见人,品茗如温故,茶香是浓情。”一位家住天津的顾客,每月专门乘车来买茶叶。他说,对茶庄有感情,总想亲眼看看。吴裕泰对茶客们的厚爱,报以敬业,精业地执著。这里的茶制之惟恐不精,采之惟恐不尽。每年茶庄都要派专人到闽、浙、皖、桂等茶叶产地,严格监制茶叶的采摘、制胚、窨花等工序,1998年还在福建建立了自己的茶叶基地。制出的茶,香气鲜灵持久,滋味醇厚回甘,汤色清澈明亮,质量上乘而价格适中,享誉京城。“茉莉雪针”、“茉莉银毫”、“茉莉珍珠”都是在世界上得过奖的著名品种。
吴裕泰做尽茶文化的文章,它每年都要举办一次茶文化节,斗茶比赛、无我茶会、品茗音乐会、现场炒茶,特邀宜兴来的高级技师现场制作紫砂壶,免费赠送茶知识小册子……内容丰富多彩,新老茶友会聚一堂,品香茗、观茶道、赏清音、论古今,优雅的茶艺小姐用精致的茶具奉上一杯晶莹剔透的茶水,《高山流水》萦绕耳边……充分发挥自身文化本体的辐射力及品牌资源优势,“裕泰香”在京城百姓中魅力依旧。
王麻子:“断了人缘最可惜”
“南有张小泉,北有王麻子”———这个曾在中国家喻户晓,有着352年历史,甚至成为刀剪业代名词的百年品牌,去年不得不提出破产申请。
虽然王麻子已不复存在,京城百姓对其仍恋恋不舍。“王麻子剪刀好使着呢,没了怪可惜的,现在想买也找不着了,当初要是多留几把就好了。”至今还用着十年前买的“王麻子”的张大妈想再买把“王麻子”已是无处可寻了。家中留着大小近十把“王麻子”的李师傅,自打从学徒开始,就一直用“王麻子”,“我干了二三十年,裁剪全靠它,越用越好使,不像现在的用不了多久就得换。没有它我还真不习惯。”
“王麻子”的衰败不仅带给人们无限遗憾,也留下了深思。这样一个响当当的百年品牌当年曾被大量假货挤兑,而“王麻子”却没有在“打假”这一维护品牌举措上投入力量,导致“假李逵拖垮真李逵”。此外,“王麻子”的经营机制和理念有违市场经济之轨,老货积压,新品无出,与百姓需求渐行渐远,生生被沉重的亏损压垮了。在“老北京”那里,对“王麻子”败落的解释意味深长:“‘王麻子’自恃名高,悖离市场,断了人缘,这是最可惜的。”
今日的老字号,虽然有些风雨飘摇,但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却不曾动摇。提起那些耳熟能详的老字号,老百姓们仍满怀兴致,有着说不完的故事与感受。珍重这份情缘,利用这种资源,怕是“老字号”应对时变永延命脉的大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