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和2010年,商务部分别公示了首批和第二批经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名单,北京市共有117家企业,河北省共有27家,天津市共有66家。京津冀地区老字号企业密度居于全国前列。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京津冀地区仅有不到三成的老字号企业走上了发展正轨,大部分老字号企业面临发展问题。相关专家指出,要正视老字号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探索老字号发展的现实途径,解决产权、管理、营销、人才等多方面的问题,使老字号得以持续发展。
缺乏经营自主权发展动力不足
在上世纪50年代的私营工商业改造中,老字号的私有产权制度被改变。期间,京津冀乃至全国大批规模较小的老字号取消了名号,只有少数声誉显赫的老字号得以保留。而计划经济下,政企不分、政资不分,行政主管部门对企业生产、经营、投资、分配等经济活动的 过度干预,使老字号发展动力不足,日渐式微。
以北京王麻子剪刀厂为例,这一全国闻名的老字号曾多次荣获国家级奖项,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企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产品远销日本及东南亚各国,每年可为国家缴纳几百万元税收。但计划经济时期以来形成的如企业没有任何经营自主权,从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到分配,企业所有经济活动都由行政主管部门安排,人、财、物管理也都是主管部门说了算等情况,使得企业发展活力下降。1996年因市场发生变化企业无应变能力而出现亏损,行政主管部门频繁调整企业结构,7年中连续更换7任厂长,造成管理混乱、人心浮动、生产停滞,加上人员多、负担重、设备陈旧、效率低下,企业亏损逐年增加。至2002年底,王麻子剪刀厂已连续亏损7年,负债率达216.6%,不得不实施破产。
城市商业开发中老字号资金缺乏短板凸显
据了解,京津冀地区各大城市老商业街的发展与老字号兴衰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北京为例,从元大都的钟鼓楼、积水潭,明清两代的东四、前三门(前门、崇文门和宣武门)外城,到1949年前夕的王府井大街和东单、西单一带,都曾是北京繁华的商业中心。这些富有地域商业特色和文化魅力的商业街不断孕育和造就了一大批闻名遐迩的老字号。民间流传的“八大楼”、“八大堂”、“八大祥”等,也都集中在这些繁华闹市。
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市开展大规模商业街区和旧城改造,几乎每一条老商业街的开发和重建,都会使一批老字号消失。例如,王府井大街改造之后,历史悠久的吉祥戏院被推掉,浦伍房肉食铺、清华园浴池等一批著名老字号被淹没在现代商厦中。西单大街改造使原有19家老字号从繁华闹市中消失。一些老字号因拆迁元气大伤,天源酱园、桂香村拆迁后丧失了地利优势,营业额下降了80%;丰泽园回迁等了7年,停业损失巨大,负债1亿多元至今无力偿还;王麻子剪刀老商铺被迁走之前最高营业额每天达80万元,拆掉后再也见不到昔日顾客盈门的场面。还有一些老字号随着街区改造换成了现代化门脸或被并入大商场,失去了原有风貌和原汁原味的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