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哈尔滨食品厂重塑老字号形象
改变,从洗手开始
本报讯 (记者霍一夫)第一步清水洗手、第二步用皂液洗手、第三步冲净皂液、第四步消毒浸泡10秒、第五步烘干手。这是记者日前在上海哈尔滨食品厂更衣区看到的一幕。可就是这看似平常的洗手流程,在哈尔滨食品厂还颇费了一番周折。
上海哈尔滨食品厂开设于1936年,至今已有77年的历史,曾以制作俄式名、特食品而名传全国,享誉海外。然而,由于机制陈旧、历史包袱重、人员负担大等不利因素,企业陷入了不景气的困境,一度濒临破产境遇,职工人均年收入不足两万元,企业举步维艰。
上海哈尔滨食品厂遇到的困难并不是特例。很多老字号“上海味道”都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困境,在黄浦区,老字号食品企业大多建在居民区旁边、弄堂内、街道旁,外部环境卫生较差,内部面积普遍较小、结构不规范,很难通过改造达到工艺规范要求,企业生产规模无法扩大,设备无法更新。就连那时工人生产前洗手,也就是一盆水、一条毛巾擦擦了事。
老字号食品企业的困境,不仅让哈尔滨食品厂的上级集团公司领导忧心如焚,也令黄浦区质监局监管人员寝食难安。老字号企业问题症结在那?老字号食品企业的出路又在何方?经过调研,监管部门提出了对老字号企业要“保护、保留、挽救”的六字方针。希望老字号食品生产企业继续坚持特色化的发展之路,集中有限力量做好特色食品,放弃一些非特色食品的生产,并不断完善生产经营管理机制,通过制度的完善弥补先天的环境不足,做精做强企业品牌。
变化从洗手开始。新厂长一到任就主抓建章立制,从工人进车间洗手开始,必须按照5个步骤依次完成。一点一滴的改进,一章一制的建立,不仅重新凝聚了人心,而且使企业明确了发展的方向。
近年来,该厂先后增补了质量管理制度,针对管理能力薄弱、质量保障能力不足、责任意识不强3方面进行软硬件改造;扩大了出厂检验室、增建了食品留样室、通过外包服务解决环境卫生整洁、建立4个质量小组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开展了系列落实主体责任的自主培训。一系列的软硬件改造,换来的是产品质量的持续提高,被各级部门共抽检100余批次产品全部合格。现在,该厂主动建立的“11340”(落实一系列培训计划,打造一支高素质队伍,培养3个梯队的人才,建立控制安全的4个品控小组,完成全年零安全事件)目标已基本实现。2012年,企业年产值达到3500万元,同比2011年增长20.6%;年利润450万元,职工平均收入超过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