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眼镜店内,何锦泉与一台使用过三十年的眼镜打磨机在一起。
■何锦泉展示当年自己拜师写下的契约。
■镇山之宝--白银框水晶镜片的眼镜。
民企锦泉眼镜入选新一批“广州老字号”110年历史的白银水晶眼镜,你见过没?
■阳光社区记者 任磊斌/文 孟祝斌/摄
“广州老字号”第三批上月底颁牌确认,新一批的入选者中有一家做眼镜的行家。这家民营企业——锦泉眼镜,从当年一家仅仅3平方米的手工作坊到如今有 12个门店的大铺,本身就积蓄着广州人的实干精神。但何锦泉老板昨日给阳光社区记者拿出来的一些“文物”才真正的值钱。在这些物件的背书里面,我们找到了现在罕见的文化传承。
“上契书”见证师徒情义
昨日,阳光社区记者来到这家刚刚挂出“广州老字号”牌匾的店铺——锦泉眼镜,看到了店铺申请老字号时候的实物——一份长约500字的手写契约,繁简体字交错,由右到左竖行排列。
“东风路413号之一……8斤开刀大鱼、三级米30斤、生油……士(豉)油……盐一斤……茶叶、白砂糖,”这些看上去充满时代烙印的开刀大鱼、三级米等事物,见证着广州眼镜行业的始祖级师徒——郭炳师傅和徒弟何锦泉两人的情与义。虽然年代在1986年,够不上任何的文物等级,但确是基本已经在社会上消失的那么一些传承实证。“我们当时也没有一项项落实事物,但最起码换算成当时的人民币,可是一分不少。”郭炳师傅告诉记者。
值得一提的是,“上契书”上,前面的黑笔是师傅郭炳开出的条件,后面补充的蓝笔字是徒弟加上的条款,“逐步加深感情,将来发展成为义父义子关系”并签名画押。当年,一个是20岁的年轻人,一个是58岁的老师傅,这样的“上契”承诺,一直持续到现今。
希望与藏友一同品鉴珍品
“眼镜水笔联合合作社”这样的一个名字又是和历史挂上了关系。据悉,当年只有3平方米的店铺就是郭炳师傅的家当。随着时光的流逝,如今,已华丽变身成为一家有12个门店的锦泉眼镜。“老字号获得者以国营的为主啊,民营的很少,我们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民营老字号入选。但保存好自己的老家做证据很重要。”记者一边听着何锦泉的娓娓道来,一边继续翻着那份见证历史变迁的老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