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与《利马窦》展同时举办的另一个展览《中国清代外销瓷展》,以近200件精美的外销瓷器展现清代(1644-1911),尤其是18世纪,中国瓷器艺术在中西经济、美术、文化交流与互动上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据最保守的估计,18世纪中国瓷器输入欧洲的数量至少在6000万件以上。
首都博物馆副馆长姚安女士介绍,该馆特意安排两个展览同时举办。她说:“明末的时候,传教士来到中国,那么中国对国外的影响有哪些?我们不仅接纳国外的东西进来,我们还把中国的文明、中国的文化传播出去。所以做了这个外销瓷展览。清代瓷器外销当时什么情景呢?在国外人眼里,在码头上,“千帆点点知瓷来”,看到远处很多船,白帆点点过来了,就知道中国人的瓷器来了。中国人外销出去的瓷器,在当时的贵族家庭、皇室是非常盛行的。”
外销瓷按照西方人审美收藏和生活需求制作,色彩极其艳丽,器形也区别于中国本土瓷器。瓷器上有西方人极感兴趣的中国特色主题如花鸟、山水、人物、民情等,也有反映西方生活场景和艺术特色的主题,有的外销瓷在中国烧制完成后运到西方又按照其要求上色重烧,因此外销瓷形成了结合中国陶瓷彩绘艺术与欧美艺术精华的特色。
著名的陶瓷专家胡雁溪先生专门著书讲说清代外销瓷器的艺术魅力与世界影响。胡雁溪先生介绍说:“1710年前,中国瓷器在欧洲是珍宝,因为欧洲不会烧瓷器。一开始以中国原有瓷器出口到欧洲,慢慢地,他们提出愿望,比如中国当时的生活是什么样啊?那时候没有照相术,瓷器上也要反映中国的现实生活。”
胡先生说,瓷器上最简单的花卉纹饰,欧洲人都很喜欢,因为外销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他说:“中国传统文化5000年那个魅力感染了欧洲的上层社会。”
《利马窦》展3月中旬在北京结束展览后,将转至上海和南京展出。《中国清代外销瓷展》将展至5月。这两个展览揭示了从古到今,世界在交流中不断推动历史前进。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刘思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