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澈。……”孙中山的遗嘱,在民国时期曾被广泛诵读和传播,作为国民党凝聚社会的依据。有关孙中山先生逝世后的安葬典礼、中山陵的兴建,以及孙中山遗像与遗教,背后都隐藏著深层的时代与政治意义。
总理遗嘱现场展出
适逢今年为孙中山安葬中山陵八十周年,孙中山纪念馆现正举行“时代符号─中山陵1929.6.1”展览,透过一百八十帧历史图片及文物,介绍从一九二五年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后,在中央公园举行公祭,及至一九二九年从北京移灵南京安葬,并介绍中山陵的兴建,以及一九二九年六月一日于南京举行的隆重安葬典礼,探究葬礼背后的深层意义。
展览的文物中,包括一幅“总理遗嘱”,香港历史博物馆馆长(藏品及孙中山纪念馆)翁怡表示:“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大力宣传他的遗教,大力推动对他的崇拜,用他的遗嘱去凝聚社会。在一九二五年三月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每次开会都会先诵读他的遗嘱,全场起立肃听。一九二六年,国民党举行“总理纪念周”,逢周一进行,程序包括肃立,向孙中山遗像三鞠躬,并恭读“总理遗嘱”等。当时,所有社团、学校、公共机构都要挂总理遗像,结婚、就职宣誓都要对著遗像宣誓。”
展览亦展出孙中山外孙女戴成功抄录其父戴恩赛写给妻子孙琬的一封信,写于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一日孙中山去世前一日,记录了孙中山的病情恶劣,整晚不适,医生说他已捱不到多一天。这些信笺都用笔涂上黑边,以示哀悼。
展览中大部分图片均来自南京孙中山纪念馆,记录了孙中山于一九二四年,应军阀冯玉祥之邀北上共商国事。然孙中山到达天津后即病倒,经协和医院诊治,确诊为肝癌,虽经中西名医多方治疗,终究回天乏术,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在铁狮子胡同行馆与世长辞。
孙中山逝世后,灵柩从协和医院移往中央公园(即现在的中山公园)社稷坛举行公祭,前往吊唁者多达七十四万多人。其后,孙中山的灵柩一直暂放于北京香山碧云寺。直至一九二八年北伐完成,全国统一,国民党恪遵遗命,决定将孙中山灵柩由北京运往南京安葬。
中山陵兴建始末
早在一九一二年,孙中山到紫金山打猎时曾表示了去世后葬于南京的愿望。临终前,他再次叮嘱:“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孙中山逝世后,成立了葬事筹备处,主持建造中山陵和安葬事宜。在选择墓址、圈地的同时,葬事筹备处实行悬奖的办法,向中外建筑师和美术家广泛征求陵墓设计图。年仅三十三岁的青年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警钟形图案脱颖而出,获得首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