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自己的标准, 非遗 产品无法与现代工业中的产品质量监控环节对接,难以大规模进入市场。”张建君介绍,在公司开发的6种“非遗”系列成为世博特许商品的过程中,经过各方磨合,最终确立了与这些特许商品相关的多个企业产品标准,这些非遗产品因此成功走进世博。
云锦的工艺突破
“非遗”多数具有农业社会的生产力背景,基本存留在手工艺品或手工业品的阶段,对于现代产品诉求难以满足,但这也恰恰是“非遗”可以自我提升的一个路径,传统本身也是可以发展的。
“中国馆”云锦画很美。织造尺幅为363毫米 273毫米,底色为黄,中间红色的中国馆在阳光下泛出金色,下方象征富贵的牡丹有着翠绿的叶。生产方南京天宫云锦织造厂厂长王六林介绍,中国馆映出的金光用了“98金”制成的金线,牡丹叶之绿用了孔雀羽,“ 妆金、妆彩、妆孔雀羽 正是云锦的 灵魂 ,为了这个作品,我们改了3稿,改进了云锦工艺。”
自元代就是皇家贡品的云锦,擅长团龙祥凤等以自由纹为主的图案织造,改织以直线斜线为主的中国馆图案,还要织出 “中国世博”、“EXPO2010”等字样,一度让平常巧手的织工们犯了难,“对于线条和光影、对于标准字体和标准色,织工们几乎没有多少概念。”
和厂家反复商议,张建君作为设计方定了两个原则:其一,“中国馆”云锦画不能因为成本问题而偷工减料,仍然使用手工制作;其二,云锦的图案织造必须更新,跟上新的需求,倘若云锦工艺停留在织造龙袍、官服的原位,它只能是博物馆里的文化符号。古韵新风艰难融通,沪宁创意携手共进,最终成就了世博特许商品 “中国馆”云锦画,让云锦完成巧妙转身。
对此,云锦制作名匠王六林显得很满意,“从前云锦工艺长期专用于织造皇帝的龙袍冕服,不惜工本,由此成就了中国最华丽的锦缎。云锦必须手工织造,多以龙凤等不规则图案为主,成熟的商品市场在南京、北京等地,这次世博会,是将云锦更好地推向世界的契机。下一步我们打算再次在设计上形成突破,尝试用云锦做西洋画。不过依然会严格按照传统工艺生产,变化的只是图案、色彩和款式,这样既适应现代人的审美,又不会破坏云锦的本真价值,使技艺得到很好的传承。”
剪纸和皮影的改头换面
从保护“非遗”的角度看,能够准确掌握“非遗”工艺的技师无疑是最佳传承人。但是这种简单的传承方式,其生命力的延续是否永恒?一种理想的模式就是传承人具有发展意识,除了自身的探索发展,还要与外界合作,与时俱进,不是守着“非遗”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