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在“留住手工技艺——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工艺美术保护论坛”上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濒危性及其不可再生性,这就决定了我们要把“抢救”和“保护”放在第一位。在传承中延续,在发展中保护,其中“生产性保护”非常重要。
王文章指出,我国的非遗保护到今天已进行了近10年,非遗保护主要有三种方式,即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作为手工技艺的传统工艺美术是以人为本的精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化内涵和技艺价值要靠人的手工创造来发挥,这只有在生产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因此“生产性保护”尤为重要。
首先生产性保护是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的一种保护方式。非遗的传承规律首先在于其恒定性——遗产是经过时代积淀后形成的文化形态,其次是活态流变性——文化遗产也在发展、衍变。比如剪纸艺术,50年前的作品和今天的作品是不同的,不仅有着个性的差异,也有时代的审美的区别。生产使艺术传承人在继承前辈技艺的基础上,把自己所受当代审美趋向的影响及他对艺术的独特思考,通过新的创作赋予传承的项目之中,既把文化基因保存下来,又把创造融入其中。
其次生产性保护的基础是传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强调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一个生产、保护、延续、再创造的过程。传承人的任务是把从前辈继承下来的技艺和自己新的创造进行融合。传承了前辈技艺的核心、技艺的品格以及作品的个性才不会丢失其本质。同时在传承过程中,要形成艺术家自身的艺术个性和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越是鲜明,也就越能为公众普遍认知,就越容易成为品牌性的标志。品牌对非遗传承有很大的推动力,对产品市场的影响、对中华民族当代传统技艺达到的水平都会有所贡献。
第三、生产性保护的核心是追求高的质量。质量是作品的生命,质量不高艺术品的生命就不会长久。同时,传统的手工艺目前面临着一些发展中的客观难题。如材料问题。我国一些著名的年画,在传统农业社会中更多的是实用性,发展到今天则更注重收藏性,收藏则需要长时间的保存,但很多艺术家都说年画的颜料大都是化工颜料,很容易褪色,这便与当代的发展不相适应。材料限制创造性,就会影响工艺美术精湛、高超的技艺的体现,进而影响作品的品质。这就需要相应的部门去研究解决。同时,传承人也要思考共同推进材料的品质问题,艺术家在创作中也要从自身来把好材料的关。
再比如技艺与工具的问题。传统手工艺的独特性和同类作品区别水平高下是建立在手工技艺的基础上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提高也是要普遍采用的,但不管生产工具多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力达到了某种先进性,作品最后的完成都离不开手工技艺,这是艺术家独特创造和独特智慧的凝结之处。比如雕刻艺术,以前需要用一天时间雕刻的一件玉石作品,现在用半个小时就可以完成,就是因为工具改进了。手工年画和印刷厂出来的复制品可能在视觉上没有区别,但是其存在的本质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尤其是当复制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更有了生命和非生命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