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非遗”:要做“活物”不做文物

时间:2012-05-16 09:23 大众日报 点击:我要评论

济宁拥有丰富的“非遗”项目遗存,形态涵盖传统艺术表演、民俗活动、口头传说、礼仪节庆和手工技艺等诸多方面,有13个国家级“非遗”项目、36个省级项目,163个市级项目,可谓各具特色。

▲兖州花棍舞表演。□吴琨 摄

编者按

济宁拥有丰富的“非遗”项目遗存,形态涵盖传统艺术表演、民俗活动、口头传说、礼仪节庆和手工技艺等诸多方面,有13个国家级“非遗”项目、36个省级项目,163个市级项目,可谓各具特色。

为深入了解济宁“非遗”项目的生存现状,《济宁新闻》于去年12月13日推出了“关注非物质文化发展现状”栏目,并陆续刊发了关注鲁锦、四平调、孔府菜等“非遗”项目系列稿件,就普遍存在的发现不够、挖掘不深、传承受限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受到广泛关注。

今天为本组报道做个小结,希望本报的抛砖引玉能引来更多人一起探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好做法好经验,进而摸索出适合个中项目未来发展的好路子。

□孟 一 王德琬

李富荣 徐月强

近年来,济宁“非遗”保护与传承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不仅打出了楷雕、鲁锦等品牌,更使微山端公腔、邹城阴阳板等几近消亡的项目重新焕发生机。然而,一些深层次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如何攻坚克难为“非遗”传承与保护铺平道路,成了相关部门、专家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课题。

与时间赛跑的“非遗”抢救战

为全面、有效地推动全市“非遗”保护工作,济宁市于2006年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展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非遗”项目“抢救战”。保护中心才刚成立就展开了“不留死角”的“非遗”普查,历时三年多,先后搜集到线索一万两千余条。

“说‘抢救’一点都不夸张,我们必须要跟时间赛跑。”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樊云松说,“抢时间搜集信息只是保护和传承‘非遗’资源的第一步,后续的建档、保护、政策资金同步扶持才是工作的重点、难点。”

此后,相关部门对济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了记录分析,创建起了文献和影像资料库。

樊云松介绍,“普查工作完成后,济宁文化部门又抓紧编纂了《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集粹》系列丛书,详细记录了传统戏剧、民俗、传说等100余项‘非遗’ 项目。”据了解,济宁的保护传承工作还不只停留在市级层面,考虑到“非遗”项目多、分布广,各县市区又分别成立了县级保护中心,实行市级督导、属地管理。

“济宁的‘非遗’工作虽然做得很细致,但项目间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一直存在。”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成积春说,“再加上相关法律的缺位,专业人员匮乏等问题,济宁‘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切不可盲目乐观,而应居安思危地稳步前行。”

(责任编辑:admin)

收藏到书签: Del.icio.us QQ书签 Baidu搜藏 Google书签 Yahoo书签 新浪ViVi 365Key网摘 POCO网摘 Windows Live 和讯网摘天极网摘
发表评论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注意:本站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