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是中华文化独有的艺术瑰宝,皮影戏的影像作品既应用于皮影戏演出,同时因其极其精美,又具有很高的欣赏和保存价值。本期记者就带您走近刻画细腻逼真、人物衣饰光鲜、纹饰精美、头部眉眼刻画清晰的锦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辽西皮影的典型代表——才士启的皮影制作艺术。
师承于清末四大影班之一
皮影艺术起源于汉代的陕西,明朝万历年间传入东北。在清末,皮影戏在北镇的沟帮子、闾阳一带甚为流行,当时活跃着四大影班,常年在沈阳、锦州等地演出,对辽西的皮影艺术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
才士启的皮影制作艺术就师承于当年四大影班中的海乐影箱箱主杨青奎。杨青奎1900年左右出生,其皮影影像制作艺术在当时堪称一绝,制作的影像热销关内外。才士启十几岁跟师傅学习皮影制作,1956年成立了自己的娱乐影箱,边演出边制作皮影,并在1977、1978年制作了大量皮影作品。其皮影作品桌、椅、刀马、人物俱全,制作的皮影作品全套俗称一堂,即30身子、150茬、7桌、8椅、4匹马。才士启的皮影人物衣饰光鲜,眉眼清晰,具备辽西皮影的典型特征。
独具特色的制作工艺
才士启的皮影制作主要分三个步骤:即制作皮料、刻制影像和缝制。制作皮料:将带毛驴皮用清水浸泡三天,然后用刮刀把驴皮上剩余的肉剔除干净,待晾至半干,将驴皮铲下,晾干后,即可作为刻影像用的皮料;刻制影像:将晾好的皮料根据料大小、形状及需要依照影图刻制成身子、头茬、桌椅、背景等影像,最后用块色双面上色。上色时双面都上,而且要一个颜色一个颜色分别上,阴干后再上另一个颜色。选料时,头茬和身段要用较硬实的驴背部的皮料,而胳膊和腿等关节要选用较软的驴肚子部分的皮料;缝制:将刻好影像的头茬及身段在关节处用线缝合连接,并在手脚等关节处连接用以操纵用的线及木棍,一个皮影人物即完成。
皮影制作看似简单,实则其对工艺水平要求很高,它要求艺人不仅要有较高的美术功底,同时要深谙皮影艺术,可根据唱本创作影像及背景、道具。
目前,像才士启这样仍能制作全套皮影的艺人已寥寥无几。因此,才士启的皮影制作艺术具有很高的文化研究和传承价值。
无人传承 亟待保护
皮影戏是中华文化独有的艺术瑰宝,皮影戏的影像作品既应用于皮影戏演出,同时因其极其精美,又具有很高的欣赏和保存价值。由于皮影艺术演出市场日渐凋零,才士启的皮影制作也随之失去了市场和生命力。目前老人已72岁高龄,且患有严重的哮喘病,他的这一绝艺尚无人传承。再加上皮影制作这一艺术需要深谙皮影艺术又需具备一定的美术功底,培养传承人十分困难。因此,才士启皮影制作艺术处于十分濒危的状态,亟需对其进行系统地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