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孤独坚守 新密“非遗”手工造纸遭遇尴尬

时间:2010-04-15 13:56 中原网 点击:我要评论

近年来,经过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该项传统技术在2009年被列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似乎让濒临灭绝的手工造纸术,抓到了一根救命草。然而,披上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衣的手工造纸术,至今仍难逃脱濒临灭绝的尴尬局面。

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手工造纸术,源于东汉蔡伦的发明。据说,东汉初年,刘秀的大司徒侯跋从蔡伦处学得此技艺后,传给了新密市大隗镇的侯姓后人。自此,历经千年的时光变迁,手工造纸术曾一度让大隗镇声名鹊起。

20世纪90年代初,大隗镇家家户户依靠此传统技术谋生,生产线达400多条,成了远近闻名的手工造纸镇,还被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造纸第一镇”。然而,随着现代化工业的推进和蓬勃发展,这一古老的传统技术如今仅有一个名叫黄保灵的人在孤独地坚守着。

近年来,经过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该项传统技术在2009年被列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似乎让濒临灭绝的手工造纸术,抓到了一根救命草。然而,披上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衣的手工造纸术,至今仍难逃脱濒临灭绝的尴尬局面。

造纸名镇的嬗变

汽车在宽阔的马路上疾驰,在通往新密市大隗镇的路两旁,不时冒出一两家造纸企业。气派的厂区大门,整齐的车间向外来者诉说着这里的辉煌和曾经的历史。

大隗镇在新密市,属于一个典型的工业大镇。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造纸,被当地人称之为“白色经济”。这与因“黑色经济”煤炭资源而著称的新密市形成了鲜明对比。

被称之为“黑色经济”的煤炭资源,撬动了整个新密市的经济快速发展。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白色经济”手工造纸术却成就了大隗镇的特色经济产业。

20世纪90年代初期,新密市在大力挖掘“黑色经济”煤炭资源的时候,大隗镇却兴起了造纸热。300余家大小企业400多条生产线,遍布整个大隗镇的村村角落。热闹的发展局面,大隗镇被外界誉为“中国造纸第一镇”。

日夜轰隆的机器声,哗哗产出的纸张犹如印钱的机器,村民们自此踏上了致富之路。

产出的纸张销往全国各地,甚至国外一些客商也慕名前来采购。装满了纸张的大卡车排成队,像老牛一样喘着粗气源源不断地把产品运往外界。

但是,由于当初的造纸技术落后,在追求经济最大化同时,他们忽略了自己的生存环境。这种高耗能、高污染在严重影响到他们生活的时候,大隗镇醒了,大隗镇人民的觉悟自此也开始了新的变化。他们痛下决心,绝不能让自己的子孙后代深受污染之害。

于是,大隗镇刮起了一场环保风暴。恰巧,全国此时也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环保风暴。借助全国刮起的环保风暴力量,大隗镇痛下决心,关停、关闭、整合了一大批造纸企业。由原来的300多家,逐渐整合到现如今的23家,并且配备了现代化治污系统。

以保护生存环境为目的的整改措施,使大隗镇逐渐恢复了自然面貌。

(责任编辑:admin)

收藏到书签: Del.icio.us QQ书签 Baidu搜藏 Google书签 Yahoo书签 新浪ViVi 365Key网摘 POCO网摘 Windows Live 和讯网摘天极网摘
发表评论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注意:本站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