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也许你没有想到,少年时走入的工厂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首批重要复兴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物,你忍耐着高温埋头苦炼的阿胶正是中国数千年中医药的文化瑰宝,更没有想到从临时工到学徒、班长、再到科长、副总经理、总经理,32年后成为第八代传统阿胶技术的继承人,是你坚韧不拔的努力和历史将你一步步推到了这个位置。
怎样扛起阿胶传承的大旗
记者:传承人一端连系着历史,一端肩负着未来,既要继承阿胶文化的精髓,又要发扬光大,任重道远。你是怎样做的?
秦玉峰:对中国传统滋补养生之道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中药三大宝是人参、鹿茸和阿胶”,也就是说,传统上的人参、鹿茸与阿胶并列为滋补领域内的顶级产品。可是在那段时间我却经常问自己,我们获得与人参、鹿茸相对等的价格体系和市场认知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在明代有一个记录商业史的目录,对阿胶的商业流通做了一个详细的记载,阿胶当时每市斤税收征银一钱六分,按当时税收惯例,流通税占销售额1/20,折算阿胶价值每市斤三两二钱白银,折算到现在相当于每市斤4000-6000元人民币,这是它当时的商业价值。这一算,我再也坐不住了,兴奋得在屋里踱来踱去:终于找到了一条能让阿胶实现价值回归的道路。
记者:东阿凭借着一些独特的销售手段保持了良好的市场地位,但是以补血为主诉求点的战略地位与产品定位,以及消费群体的相对老化,制约了阿胶的价值回归。你是如何解决这个严峻问题的?
秦玉峰:为了大力推动阿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价值回归,2006年开始,我开始组织专门班底,搜集、挖掘并整理大量阿胶用方。我们把历史上对阿胶的评价,历史上医学家、药学家、消费者对阿胶的评价进行梳理,发现阿胶的医方医案,中医内科、外科、养颜、养生、保健经典名方3200多首,还有膏方200多个,食疗方200多个,这些都整理出来了。我当时的想法是,阿胶为什么叫阿胶,它有哪些作用,要把它弄清楚,告诉消费者。
那段时间,我的心情一度很复杂、很矛盾。一方面,我为整理这些材料得到的结果而感到兴奋,而另一方面,我却清清楚楚的看到了我工作当中的不足。到现在为止,我们到底继承了阿胶的什么价值?说来惭愧,在此之前我们只有补血功能,然而,幸运的是,我终于找到了事业发展的方向,那就是将阿胶回归到滋补养生这一主体上来。
清朝的中医大家叶天士讲过,阿胶为血肉有情之品,是滋补最好的一个产品。包括元代著名的元曲都曾经记载阿胶的盛行与价值:“阿胶一碗,芝麻一盏,白米红线蜜饯,粉腮似羞、杏花春雨带笑看,润了青春,保了天年,有了本钱”。还有明代的何良俊(音)一首诗当中提到:“万病皆由气血生,将相不合非敌攻,一盏阿胶常左右,扶元固本享太平”这些都是对阿胶滋补养生保健价值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