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胶州秧歌中,“翠花”、“扇女”、“小嫚”女角非常重要。但在解放前,胶州秧歌只有男性表演,女性角色均由男演员男扮女装。直到1952年,被誉为“全才”的胶州秧歌第五代传人李敬贤发现了天赋极高的胡志蕴,并收为弟子,胶州秧歌旧貌换新颜。在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名不见经传的胶州秧歌也走出了“锅门口”。
1957年3月,胶州秧歌队赴京参加文化部主办的“全国民间舞蹈调演”,胶州秧歌颇受赞誉,并受到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但真正让胶州秧歌走出去、红起来的,是参加“青岛市1959年群众文艺创作会演”。当年饰演“扇女”的胡志蕴老人回忆,那是胶县1958年改属青岛市后首次参加全市会演,县里上上下下都非常重视,进行了两个多月的强化训练。
1959年2月,会演在曾号称“华北第一”的青岛影剧院举行。“三弯、九动、十八态”的秧歌艺术征服了观众,掌声经久不息。在接下来的演出中,胶州秧歌都成了压轴戏。此次会演,胶州秧歌获得了一等奖。
“那时,青岛影剧院、中山路各大照相馆玻璃窗的橱窗里,都摆着胶州秧歌的大幅剧照,过路的人都要停下来看上几眼。”胡志蕴老人说,为了让更多的青岛市民看到胶州秧歌,组委会安排胶州秧歌在正月十五当天到繁华的中山路上表演。上午九时,锣鼓唢呐声响起,胶州秧歌队从大窑沟开始翩翩起舞,一路向南扭,进入中山路,直达栈桥……
会演结束后,同年4月,青岛市文化局以胶州秧歌为主体组成青岛市红旗歌舞团,在永安大剧院、海员俱乐部等30余家单位巡回演出。
1959年,应山东电影制片厂之邀,《胶州秧歌》被拍成长约30分钟的纪录片,在全国各地放映。此后,胶州秧歌名声大振,不仅经常受邀参加各级调演,还有许多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的编导、专家、留学生慕名来胶州学艺。
1992年10月,胶州市举行首届“胶州秧歌会”。2006年,胶州秧歌先后入选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胶州秧歌会升格为“中国秧歌节”。之后,胶州秧歌又成功走出国门,秧歌已经成为胶州市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一张重要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