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提出分类保护的概念,是在慎重对待的前提下,允许部分历史建筑适当维持一定的商业用途,“能进一步延续其价值,增加其公共性,维护所用的资金更有保障,如果保护机制规范,反而更利于老建筑保护。”上海市规土局总工程师俞斯佳曾就此公开表示。
合理利用,让老建筑“活”起来
坐拥中国保存数量最多、质量最精的近现代城市建筑,上海却对“申遗”态度审慎。
“外滩的这些老建筑都还在被使用,开咖啡馆、开画廊、开高级品牌专卖店的都有。但是按照‘申遗’的要求,这些建筑需要按照文物的要求来保护,这对于外滩及其周边的发展未必是最合适的。”著名古城保护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态度鲜明,“外滩保护和合理利用是目的,申遗不是目的。”
况且,“上海保护老建筑的方式,并不只有‘申遗’这条单一途径。”褚晓波说。
著名的和平饭店,上海外滩标志性建筑之一,如今已恢复其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样貌,重新开业。在其“丰”字形大堂的中心点,通透天光的八角亭彩绘玻璃顶,在石膏夹层中封存几十年后,终于重见天日。
为什么要修缮?“如果一动也不能动,饭店里的抽水马桶就得一用30年。”上海市文物局文物保护管理处处长谭玉峰笑言修缮的必要。“文物保护的目的是利用、宣传和教育,必须‘活’起来。”再者,历经近百年岁月的磨砺,和平饭店硬件设施已衰老,难以达到现代建筑安全需求。
如何保证“原汁原味”?据称,修缮和平饭店过程中,“哪怕敲块砖都要经过有关部门的认可。”作为上海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按照国家和上海的相关法规,和平饭店的建筑外观、内部重点保护部位及装饰受到严格保护。修缮总体原则也是“冻结现状、最小扰动”,正因此,饭店一歇业就是3年,耗资数亿元,各方投入的精力更是无法计量。
“这是‘修缮’,而不是造‘假古董’。”谭玉峰说。和平饭店修缮期间,他爬上脚手架,剥开岁月给那个著名的绿色尖顶留下的层层痕迹,比对最初的绿色究竟是色板上的哪块颜色。
冻结时间,不老不朽。改革开放以来,和平饭店所在的上海外滩已经历数轮改造,口碑都还不错。
不“申遗”,也要用心保护好老建筑。“对很多地方而言,‘申遗’只是提高知名度的一种手段。上海的外滩真的没必要去‘轧闹猛’。”有专家直言不讳。
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表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责任。不管它是不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不是文物保护单位,都不应该影响我们对它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