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文博会将有一个新增展馆――“非遗馆”,其展示内容主要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传统手工技艺、民间美术、传统医药等门类。据文博会公司相关人员介绍,这次共有17个省208项文化内涵深、产业化程度高的“非遗”项目参展,在7500平方米的展馆里面,观众可尽情领略大江南北的文化精髓。
各地“非遗”项目同场争辉
据了解,在这208项“非遗”项目当中,67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4项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个省的传承人都拿出了自己的“绝活儿”,希望在文博会这个大舞台上展示文化软实力。
非遗是各地文化基因的活标本。同一门类的非遗项目,南北人民却因地理环境、生活习性不同而赋以独特的面貌,如今它们比邻而立,犹如万花筒的两端,折射着广袤祖国的多彩文化。
比如同是“四大名绣”的湘绣和苏绣将同时出现在“非遗馆”。其中湘绣研究所将带来双面全异绣《西施》和《藏獒狮子》、双面虚实交叉针异绣《雨后》等,展示湘绣“出神入化”的高超工艺。而苏绣研究所将带来一批以苏州文化为背景的苏绣产品,将水巷、小船、楼台亭榭等元素纳入其中,展示了艺术家们“巧夺天工”的超凡手艺。
而四大名砚中的歙砚、洮砚和澄泥砚也将在此同台亮相。这三种砚台有着不同的特性。比如来自甘肃的洮砚贮墨不变质,十多天不干涸;澄泥砚是用沙泥烧炼制成的砚;歙砚墨小易干,涤之立净,从唐代以来一直保持“名砚”的地位。这次文博会安徽黄山歙砚工艺研究所将带来120公斤的《吉祥徽州》砚和60公斤《古琴》砚,定会成为馆内一大奇观。
除此之外,还有青海唐卡、菊花石雕刻技艺、鸡血石雕……大江南北的民间雕刻技艺、刺绣及编制技艺、瓷器烧制及民间绘画技艺、民间剪纸技艺、茶类制作技艺、家具制作技艺以及传统医药,都将在文博会的舞台上争芳斗艳。
探索“非遗”产业化新途径
“非遗”给人的印象是古老的,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其实,如果加以开发,非遗完全可以变成“文化+创意=钱途无量”的典范。据文博会公司相关人员介绍,“非遗馆”在组展之初,就明确了要选择产业化程度较高的非遗项目和产品参展,所以在“非遗馆”中,我们随处可见“化腐朽为神奇”的案例。
比如青海唐卡便是个典型例子。唐卡产业已成为青海省“十二五”规划中着力建设的七大民族文化产业之一,在青海省的多个地方,唐卡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以青海黄南热贡艺术乡为例,当地政府会对唐卡画师组织考试、资格认证,为作品提供艺术鉴定,以促进当地唐卡产业规范化、标准化。政府还通过网络公布艺术协会对当地唐卡画师作品作出的鉴定,这样,外地客户在选购唐卡时,能在网上查到同类、同级作品或同位画师作品的艺术价值、颜料质量、定价等参考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