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杨柳青镇出现年画作坊。目前有据可考的戴氏画店就是其中之一。到了清中期,戴氏老店传到九世孙戴廉增门下,更名为“戴廉增画店”。画店在他经营下发展至8个画铺。在杨柳青镇有5家,在北京、东丰台、绥远(今内蒙)等地设有分号。
清康熙末年,历史上有名的“齐健隆画店”开业。乾嘉之际,“齐健隆画店”在第四代齐玢的主持下发展到黄金时代。至此,齐、戴两家形成两大系统,即所谓“廉增、美丽、廉增利,健隆、惠隆、健惠隆”。同时,还有“盛兴”、“爱竹斋”、“万顺恒”等画店也在这个时期开业。此时,杨柳青年画作坊通街皆是,专门从事年画行业的手工业工人有3000人之多。每岁至前后,远近各地趸画的客商云集于此,直至腊月货色交齐才络绎走绝。年画远销到东北、西北、内蒙、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遍及我国北部地区。
清晚期,杨柳青年画的生产呈衰落之势。尽管如此,杨柳青年画业还具有可观的规模。在1884—1902年杨柳青镇画铺有十二、三家。每个画铺大约有十几个刷印年画的案子。仅戴廉增一家,每年就印刷100万张年画,当时仅杨柳青一地所聚集的画工和雕版师就有几百人。
晚清之后,军阀混战,农村经济破产,大大影响了群众对年画的购买力。加之现代印刷术传入和石印年画、月份牌年画的流行,年画行业受到打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京津沦陷,日寇南侵,途经杨柳青时正值秋冬之交,将南乡所存画版大部劈毁烤火、垫道,使画店赖以生息的资本丧失怠尽。至此,作坊纷纷倒闭,至建国前,杨柳青木版年画已到了艺绝人亡的境地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起源于明代。明永乐(距今600年)年间,沟通中国南北水陆交通命脉的京杭大运河开通,随之而来的天津漕运的兴起(南方运来的纸张、颜料),加之镇外盛产的杜梨木非常适于雕刻,为年画作坊的兴起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明万历(距今400多年)年间出现了套色木刻,艺人为了保持其固有的传统绘画风格,将人物的头脸衣饰等重要部位,加之敷粉施金晕染。发展到后来,就形成了一种既有遒劲工丽的木刻韵味,又不失民族传统绘画风格“杨柳青木版年画味”(即后人评论画品时常引用之)的格调。“我国木版年画产地广布全国各省,形式上又都有各自的特色。其中历史悠久,产量、质量较高,而艺术性又具有典型意义的,当推河北的杨柳青首屈一指了。”(王树村《中国民间年画史论集》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