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浩淼的华夏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曾无数次将旖旎江南水乡之田园风光赋予了诗情画意的文学艺术形象。宋辛弃疾著名词句有云:“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清曹雪芹在其巨著《红楼梦》里,也塑造了贾宝玉大观园题对妙用“稻香村”词韵的动人情节。更有缤纷的民间传说,创出了天神下凡赠予诚信商贾展示形象的“稻香村”灵感。
斗转星移间,“稻香村”这个脍炙人口的文学艺术形象,再由岁月传递给京城著名的中华老字号,形成了播扬远近、中外瞩目的百年老店品牌。
这家老字号,正是借博大精深民族文化之绝妙,在清光绪21年(1895年),由金陵人郭玉生带领几位深谙南味糕点食品制作技艺的大师,北上进京创立了京畿南味食品“第一家”,将自家店铺冠名“稻香村”,为老北京美食勾画出尤为浓墨重彩的笔韵。
鼎盛不忘诚信
郭玉生携“稻香村”涉步京城商海,是在前门外观音庙(现如今大栅栏西街东口路北)开端的。那时节,铺面坐东朝西,三间门脸,二层小楼,进门往左是青盐店,往右是茶食柜,正当央门楣上一块黑漆金字匾“稻香村南货店”,格外引人注目。
承蒙京城地面人们对地道美食的偏爱,开张之日门庭若市,生意旺盛的好兆头即至,郭玉生喜上眉梢,多年“南店北开”的夙愿终成现实。他另辟蹊径,采用前店后厂、自产自销的经营谋略,使“稻香村”颇受上自名人官家、下至平头百姓的拥戴。南味的冬瓜饼、姑苏椒盐饼、猪油夹沙蒸蛋糕、杏仁酥、南腿饼等在京师初次登台,就非常地火爆起来,食客成天络绎不绝。可以说,十分地冲击了原来众多的饽饽铺、食杂铺的买卖,使业界同仁到后来不得不纷起效法了。
稻香村食品的“三讲究”。讲究“三时四节”,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春节的年糕、上元的元宵,应时上市,应有尽有。讲究正宗用料,核桃仁要山西汾阳的,那儿的桃仁色白肉厚,香味浓郁,口感特甜;玫瑰花要京西妙峰山的,那儿的玫瑰花花大瓣厚,气味芬芳,必须是太阳没出山带着露水采摘的;龙眼要福建莆田的;火腿要浙江金华的等等。做工讲究“凭眼”“凭手”,熬糖凭火候,剪糖凭技巧,既然做“字号”活,绝对马虎不得。
郭掌柜十分明白,主顾是店铺的衣食父母,方便主顾买东西是他的一贯信条,有时候人们没带现钱他敢赊,预订糕点食品的甭管多远从来准时送货上门。这是信义,更是店风!
再后来,有一次冰心夫妇来买熟食跟南糖,待结账才发现忘带钱了。咋办呢?掌柜的笑意接待:“您甭为难,东西先拿回去用,下次来一块儿结得嘞。”许多年后,冰心先生忆及此事,对稻香村的诚信生意依旧赞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