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保定,具有悠久的食文化历史。浓郁的文化气息,孕育出了一大批名吃名店,而“槐茂”无疑为最优秀的代表之一。
1671年(清康熙十年),由北京金鱼胡同迁来保定的赵氏夫妇,用几口大缸在西大街从事酱业,专营酱菜和面酱。因店旁有一株古槐而取名“槐茂”。借喻买卖像古槐一样枝叶茂盛,买卖兴隆。由于该店酱菜酱香浓郁,脆嫩爽口,很受百姓欢迎,生意日渐兴
光绪29年(1903年), 慈禧太后挟光绪帝参谒西陵,途经保定,暂住行【详细】
古城保定,具有悠久的食文化历史。浓郁的文化气息,孕育出了一大批名吃名店,而“槐茂”无疑为最优秀的代表之一。
1671年(清康熙十年),由北京金鱼胡同迁来保定的赵氏夫妇,用几口大缸在西大街从事酱业,专营酱菜和面酱。因店旁有一株古槐而取名“槐茂”。借喻买卖像古槐一样枝叶茂盛,买卖兴隆。由于该店酱菜酱香浓郁,脆嫩爽口,很受百姓欢迎,生意日渐兴
光绪29年(1903年), 慈禧太后挟光绪帝参谒西陵,途经保定,暂住行宫(现二中校址)。在行宫内养尊处优的慈禧对山珍海味吃腻了,为博取太后欢心,当地官员献上槐茂酱菜,太后品尝后赞不绝口。并赐名“太平菜”,希望其统治地位牢固,天下太平;还赐春不老为“备瓮菜”,喻为老百姓家家必不可少的常备菜。自此,槐茂酱菜名声大噪,当时每市斤售价白银1两7钱(折合现价人民币500多元)。在槐茂号的影响下,保定酱业由少到多,迅速发展起来,到1870年发展到20余家,年产面酱160多万斤,酱菜20多万斤。
清末民初(1870-1924年),保定酱业发展到鼎盛时期。崇文尚武的保定人,练摔跤、玩铁球成为市井居民的热潮。而“铁球、面酱、春不老”保定府三宗宝,则成为当地民谣佳话。
1956年公私合营,市政府为满足市场经济,将原二十几家酱业门店合并为保定市国营酱菜厂,迁址于七一中路165号。后于1983年3月21日经有关部门批准改名为保定市槐茂酱菜厂,并于当年在所产产品上注册“槐茂”商标,槐茂老字号得以流传。当时主要产品仍以酱菜、面酱为主,还有酱油、食醋、腐乳等品种,年产值约100万元左右,年获利一般在15万元左右。1983-1992年,投资700余万元,先后建成太阳能面酱工房两栋,酱菜综合楼一栋,酱油生产线一条和醋工房改造等硬件设施,使槐茂初具规模。1997-1999年,又先后投资400万元,建立全封闭太阳能面酱工房,以及营销公司,并于1999年3月1日改制为规范性股份制公司---河北保定槐茂有限公司。
公司主要生产酱菜、面酱、酱油、食醋、腐乳五大系列,百余个品种,酱菜系列年产3000多吨,六十多种,以其芳香馥郁,脆娕爽口,营养丰富而负盛名,畅销不衰。被称为三宝之一的甜面酱年产8000吨,十余种,连续多年获部优产品奖。酱油、醋年产16000吨,其风味独特,质量稳定,价格适中,极受百姓欢迎,产品供不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