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铜山丁丁腔申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时间:2012-07-16 11:02 徐州日报 点击:我要评论

这几天,铜山区丁丁腔戏剧艺术团的团员们每天都在加班加点地练习。7月16日,他们要到南京录制音像资料,丁丁腔将正式被录入“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这份影像资料对于丁丁腔申报

 这几天,铜山区丁丁腔戏剧艺术团的团员们每天都在加班加点地练习。7月16日,他们要到南京录制音像资料,丁丁腔将正式被录入“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这份影像资料对于丁丁腔申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重大。

丁丁腔,一种兴起于铜山区利国镇、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徐州独有剧种,因内容多为祈福也被称为“太平歌”。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沉寂之后,这一濒临失传的古老剧种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在美丽的微山湖畔唱响“第二春”。

2008年,徐州市政府将丁丁腔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剧目,并在利国镇成立了“铜山丁丁腔戏剧艺术团”。如今,丁丁腔正在积极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丁丁腔强势复苏的背后,是一群艺人孜孜不倦的努力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6年,一群艺人的坚守

“高叫丫环头带路,咱到花园观看分明。有丫环走上前头引路,后跟着姑娘王美荣……”7月7日,从利国镇利国村的“丁丁腔大剧院”里,传出圆润醇厚的悠扬唱腔。

每个周末,“铜山丁丁腔戏剧艺术团”的十几位艺人都会从徐州各地赶来,坚持剧目练习和研讨,为各种演出作准备。从2005年他们自发开始保护丁丁腔至今,6年时间里,走遍了铜山的大街小巷,演出足迹远至南京、北京,一度失传的丁丁腔再度被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

艺术团中除了一位演员36岁外,其余都是年过花甲的老人,年龄最大的吴成英老人已经74岁。吴老从15岁开始学习丁丁腔,近60年里,她颠沛流离到过很多地方,但在内心深处,丁丁腔一直是她的乡情寄托。加入艺术团后,老人坚持每周来大剧院练习,对她而言,复苏丁丁腔已成为此生最大的心愿。

老人为记者表演了她最拿手的《站花墙》。摆好台位,站定姿势,班鼓声敲响的一刹那,吴成英老人微挪脚步,轻举兰指,在台上优雅地转了一个身,回眸刹那,依稀可见当年的娇俏容颜。

5年,让丁丁腔唱响全国

“悠扬婉转数丁丁,十八九腔七二哼,泊孕明清漕运日,彭城利国亮童声。”民国时期文人的一首诗,道出了丁丁腔的戏剧魅力,也写出了传承丁丁腔的不易。

艺术团团员、71岁老人孙文荣告诉记者,“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是丁丁腔的最大特点,因为每一句唱词都极其曲折婉转,要练好丁丁腔,需要从年幼开始苦学。

2011年7月,利国镇利国村投资160万元将原村委会礼堂装修一新,将其改造为能容纳600余观众的“丁丁腔大剧院”,成为丁丁腔走向新辉煌的大舞台。2008年,市政府将丁丁腔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剧目,并组织成立了“丁丁腔研究会”,使丁丁腔的保护工作走上了系统化、科学化道路。

(责任编辑:admin)

收藏到书签: Del.icio.us QQ书签 Baidu搜藏 Google书签 Yahoo书签 新浪ViVi 365Key网摘 POCO网摘 Windows Live 和讯网摘天极网摘
上一篇:申报工作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没有了
发表评论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注意:本站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