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抱渔鼓道筒,左手敲起简板,右手拍打道筒底端,舞台上声声渔鼓激情饱满,一曲未了,台下已是掌声阵阵。农民苗清臣在安徽大学传授渔鼓唱腔,那叫一个精彩。
现年73岁的苗清臣,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湖书会的创办人,同时也是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界首渔鼓的传承人。自幼喜爱曲艺的苗清臣,初中毕业后,放弃了上阜阳农校的机会,到县曲艺队学习表演。作为苗家第七代说唱曲艺传人,他从小深受父辈曲艺熏陶,很快熟练掌握了大量的曲艺书目和演唱技巧。为学好曲艺,发扬曲艺,苗清臣没少费心思。他师从抗美援朝退伍转业老兵、县曲艺队长李德明,学习说唱。他在太和县消口集幸遇在那里摆摊说唱 《杨家将》的老曲艺人杨明贵,因迷其说唱,便拜杨明贵为师。为唱好传统书目,他到处借阅曲艺图书,通篇背诵。他还走上街头摆摊说唱,常常一唱就是4个多小时。至上世纪70年代,他已学会坠子、大鼓书、琴书、山东快板和渔鼓等曲艺。尤其是大鼓书和渔鼓,他更是得心应手。
在长达60年的曲艺生涯里,苗清臣先后说唱 《八美图》、《大八义》、《小八义》、《呼家将》、《刘云打母》等五十多个传统书目。上世纪80年代以来,苗清臣由唱传统曲目向现代小段子转变。结合党和政府中心工作,他自编自演了几十个关于计划生育、法制教育、科学种田、尊老敬老等多方面内容的新唱段和剧本。如《雷锋参军》、《党的好儿子沈浩》、《夸夸好媳妇胡敏》等,这些新段子同样朗朗上口。
1986年前后,他办了两期曲艺培训班,培养几十名音乐伴奏、说唱演员,后来这些学员大部分成了界首曲艺队的骨干。接着,他又用了两年多时间,挖掘整理出在当地流传的《清官断》和《韩景龙赶轿车》两部传统曲目。这两部书共22回,每回可说唱40分钟,约70万字。1995年,他搜集整理的界首渔鼓曲艺资料和界首渔鼓音乐集成,分别被收录《安徽曲艺卷》和《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卷》中。
苗清臣祖上说唱艺人苗本林,在清代道光年间说唱坠子戏,名传方圆百里,并在家乡创办书会。 1939年,其第六代传人苗元普为纪念苗本林诞辰165周年,把每年农历六月六定为 “苗湖书会日”。作为其第七代世孙、说唱传承人的苗清臣,为传承、弘扬、繁荣曲艺,1985年春夏之交,他骑着自行车到太和、临泉、利辛及河南省沈丘、项城、郸城等十多个县、市,寻找他原先认识的同行好友,邀请他们于农历六月六前往苗湖村说书。为办好书会,他还两次自费到河南省宝丰县马街书会参观学习,最终将中断了20多年的苗湖书会恢复起来。自1985年至2005年的20年间,每年5天的书会所需经费全由苗清臣自筹。每逢书会,他都要提前忙活半月,全家人一起上阵。为了让艺人们吃好住好,他在自家院内支起三口大锅,由妻子、儿媳和女儿动手做饭,儿子和孙子接待客人。